公司新闻
我的在线教学|余迎胜:利用网络优势 推进图片化辅助教学
作者:余迎胜        编辑:学工办        发布时间:2020-05-09        来源:         点击:

文学,一向与其他艺术形式,尤其是绘画、建筑、雕塑等关系密切。如何有效利用图片元素推进文学教学,是教好、学好文学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以往的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常规教学中,我一直在尝试利用图片,尤其是经典图片进行辅助,促进员工对经典文学的深入理解。限于实体课堂的多媒体条件,这项工作进展不大。疫情发生后,课程转入网络渠道,却意外地发现了图片化的机遇,也算是柳暗花明。网络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既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员工课前预习与课后巩固的重要工具。因此,如何利用好网络优势,优化已有课件使之更适应网络教学需要,成为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具体实践中,我发现这项工作有两个关键,一是图片选择要做到经典、权威,包括照片、绘画作品,其内容上涉及到建筑、雕塑雕像、人物肖像时都要是经典、权威的;二是图片安置位置要做到恰当、传神,把图片放到课件中最能突出文字主题的位置。

首先在图片的选择上,尽可能做到经典、权威。例如,我的《外国文学史》课件的首页,选取的是“希腊帕农神庙”照片。希腊艺术是西方文学的发源,这张照片拍摄的是夕阳下的神庙,极具象征色彩,令人直接把思绪带回到古老而辉煌、在当今仍然光彩夺目的希腊时代。

在各章的压题图片中,也贯彻经典、权威原则,紧扣这一章的主题,强调图片的代表性和经典型,发挥图片所带来的丰富联想价值。如第二章《中世纪文学》选用的是“罗马教堂屋顶十字架”照片,突显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宗教色彩。(见下图)

又如第三章《文艺复兴文学》,因为文艺复兴时期突出个性解放与肯定人性的价值,所以选择了法国美术家罗丹的著名雕塑《大卫像》作为压题图片。这座雕像,线条刚毅、细节丰富、身形健美、比例匀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主张“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的人文主义精神。(见下图)

第四章《启蒙文学》的高峰是德国,因此选择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歌德与席勒的双人雕像。这座雕像,不仅生动传神,历经时代风雨的冲刷而屹立不倒,而且暗示了两位伟人在德国魏玛古典主义文学时期的亲密合作关系。(见下图)

末章《现代主义文学》,考虑到20世纪西方文学的探索性、实验性、复杂性,特别选择了著名艺术家毕加索的装置艺术作品《公牛》,以突显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锋色彩。这件艺术品,构思巧妙、化繁为简,以旧自行车上的龙头把手与坐垫两样零件,作为创作材料,颠覆了我们对公牛这一对象的传统认知,堪称现代艺术的典范之作。(见下图)

总体来看,在各章的压题图片选择上,尽可能地使用建筑、雕塑雕像这一类能够经历时代风雨冲刷的素材,暗示出外国文学优秀作家作品的永恒价值。

在各章节的具体内容的配图上,也应该贯彻了经典、权威、恰当、传神的基本原则,对各类图片进行了严格筛选、合理安置。

在第一章绪论里面,谈及中外文化文学交流的话题时,结合当前党中央大力提倡的“一带一路”倡议,将“古典丝绸之路”作为配图,既贴合了本节主题,又联系了当前中国新时代建设的实际,对员工的正面引导价值不言而喻。(见下图)

在介绍古罗马著名史诗《埃涅阿斯纪》时,为了更清晰地梳理史诗情节、掌握人物经历,选用了研究者们根据史诗原作绘制的“埃涅阿斯漂流路线图”,非常直观地展示了史诗的情节进程,便于记忆和把握。(见下图)

除了地图外,出土文物上的纹饰、绘画、浮雕,也可以选用。这类物品,反映了古人的工艺水平、艺术成就,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深刻烙印。如描绘有希腊女诗人萨福形象的陶罐画,就可以选用。(见下图)

希腊神话“伊阿宋取得金羊毛”故事的彩陶画。(见下图)

作家作品中使用的原插图,也是可以利用的一个丰富资源。这些插图,一般是作家同时代的著名美术家所作,他们往往与作家是朋友知交,他们的插图能够很好地传达作家的创作思想。如但丁《神曲》原插图:这幅插图巧妙地将但丁游历三界的两位向导维吉尔、贝阿特丽采放在但丁初次出场的森林中,看似违反了诗歌情节,实则深刻表达了“理性与信仰结合方能促人臻于完美”的作品主题。

在《神曲》地狱篇的插图中,在罪行最为深重不赦、惩罚最为严酷无情的地狱第九层,但丁俯下身子,抚摸一个罪大恶极者的头颅。插图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恨其不仁、哀其不幸的悲悯之情。这幅图中主人公的姿态,突破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窠臼,透露出诗人但丁怜悯天下所有人(包括罪人)的泛爱思想,迸发出人文主义的萌芽,充分体现了恩格斯所说的“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有力论断,有助于员工对《神曲》主题作更深刻地理解和探索。

如何有效地将古典作品与当下实际联系起来,促使员工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发挥文学史课程的正确导向价值,也是教师应该重点考虑的一个方面。鉴于当前疫情,在课件设计中,寻找恰当的图片素材,应该成为教学思路的一个新起点。在讲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背景时,逃不开黑死病(欧洲鼠疫)大流行,因此选取了这幅“欧洲黑死病大流行传播路径图”,以直观方式呈现人类历史上的灾难,以加深“文学是人学”“人文关怀”的精神主旨。

经典文学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活力,除了文本流传之外,它们还化身为戏剧、影视等许多现代体裁,继续活跃在公众的视野。因此剧照也是一座富矿,值得教师去勘探挖掘。如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奥瑟罗》的舞台版本。(见下图)

莎士比亚著名喜剧《威尼斯商人》的电影剧照。(见下图)

莫里哀著名戏剧代表作《伪君子》,非常逼真地反映了17欧洲新兴商人阶层的富有、贵族阶级的虚伪荒淫。这幅剧照中,美丽纯洁的欧米尔扭曲的身体语言,显示出她极力躲避伪君子答尔丢夫的骚扰;而伪君子答尔丢夫极力凑拢的身体姿态,则把他内心的好色荒淫展露地淋漓尽致。在服饰上,欧米尔衣着华丽,显示出商人阶层的富有与崛起;答尔丢夫的奢华打扮,有违他自我标榜的“苦修士”身份,反映出他追求物质享受和光鲜外表的伪善本性。(见下图)

在介绍作家生平与作品概况时,我们发现图片资源浩如烟海,因此如何取舍、选用什么样的肖像图片才能更生动深刻地传达作家个人气质,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方面。我的个人体会是,结合作家生平、经历、作品三个方面,进行合理选取,力求最大限度地传达作家个人风采。

为了更好地介绍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尤其是突显她的浪漫个性与情感世界,选择了油画《乔治桑与肖邦》。肖邦是法国著名钢琴家,享誉世界。他的出现,能强化乔治桑的艺术气质与优雅魅力,暗示了乔治桑丰富细腻、浪漫多情的感情生活,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乔治桑代表作《魔沼》等作品的理解。(见下图)

在介绍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时,为了突出他“人民诗人”的身份,选择了戴着农夫遮阳草帽的黑白图像,突出其朴素无华的特点,以强调惠特曼朴实、真挚、永远与人民站在一起的精神特质。(见下图)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一生苦苦探索民族出路和国家前途,历经痛苦的思考与探索之后,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融入人民大众、与贵族阶级决裂。为了展示托尔斯泰的思想历程,为了表达托尔斯泰“从我做起”、“站在人民一边”的决心,选择了绘画作品《托尔斯泰的劳作》,须发全白、老态龙钟的托尔斯泰,亲自下农田耕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善良而坚毅的灵魂。(见下图)

为了体现离经叛道的思想,在介绍近现代作家时,可以选择非正式图片。例如19世纪中后期德国哲学家、文学家叔本华,在当时代不为世人认同,但在20世纪声名鹊起。其离经叛道思想仿佛从每一根飘扬的头发体现出来。(见下图)

非主流图片也可以出现在课件中,达到强化某种作家特征的目的。比如“叼着香烟的加缪”照片,活灵活现地将存在主义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加缪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精神气质展露出来。(见下图)

介绍作品的图片,在挑选上也有探索的空间。书籍、尤其是初版书籍的封面,是不得不重点关注的对象,尤其是古代近代作品。如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初版封面。(见下图)

以及关于作品内容方面的图片,也有加快了解情节进程、梳理人物关系的作用。如《麦克白》三联画,生动而简洁地呈现了戏剧情节的大致线索。(见下图)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篇幅巨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一向是讲解的难点。这张“人物关系图”,一目了然地梳理清楚了小说的主要人际关系,帮助员工很快进入到小说的人物关系与情节氛围之中。(见下图)

此外,尽管是讲授《外国文学史》课程,但同样可以使用中国题材的图片,来加强课程的拓展功能,充分体现中外文学的有机联系。

例如,可以展示著名的翻译家,如莎剧和英国诗歌的经典翻译者王佐良先生的照片。(见下图)

又如,许多西方经典作品被中国电影或戏剧舞台搬演的剧照,如京剧《浮士德》。在讲授和分析歌德代表作《浮士德》的同时,还可以让员工领略到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与活力。(见下图)

总的来说,为了推进文学史教学,为了节约时间、强化员工掌握、活跃课堂气氛、提示课外拓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课件选择合适的、不拘一格的图片,以此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而且,在运用图片资源丰富课件与充实课件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准确深入地理解图片内涵,必须查阅大量资料。这个过程既是教学材料的深化、完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自身修养扩充知识储备的过程,对于师生双方面都具有促进作用,可以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借助网络教学渠道,课程辅助图片,完全可以作为开放式素材存在于课件之中,可以根据学科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随之变化,常用常新。(完)

版权所有Copyright © 十大赌博靠谱信誉的平台-十大赌博老品牌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