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又称“傩愿戏”或“土地戏”,是从土家族祭祀还愿的仪式中衍生而成的一种地方戏种,恩施三岔傩戏作为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基于此,本次调研课题以“傩戏服饰”为切入点,展开了对恩施傩戏服饰文化的调研。2018年7月16号,我司研究生团队走近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三岔乡进行“恩施傩戏服饰”调研。此次活动主要通过对恩施州傩戏管理组织以及三岔乡当地傩戏掌坛师等表演人员进行采访,从而了解恩施傩戏服饰的起源、发展和流传,同时找到恩施傩戏服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相关解决对策,从而更好的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7月16日下午5点,调研团队抵达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并见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谭骁主任,谭主任热情的接待了调研团队,并给大家讲解了恩施傩戏的相关常识问题,经过谭主任的介绍,团队成员知道了恩施傩戏主要存在于三岔乡和红土乡这两个地方,以三岔乡为主,那里建有专门的傩戏文化站。谭主任给团队讲解了傩戏服饰的发展源流之后还带领团队参观了非遗中心的展览馆,给团队详细讲解了展览馆里之前对恩施傩戏的一些新闻报道。
谭主任还给团队介绍和引荐了三岔乡文化站站长以及傩戏传承人张永明,于是7月17号早上,团队成员就乘坐大巴车来到了恩施市三岔乡文化站,见到了提前联系的文化站邓站长,邓站长热情的接待团队成员,邓站长带领团队参观了三岔文化站的两个傩戏展厅,在第一个展厅里面,团队成员见到了谭学朝老人(傩戏最开始的掌坛师,现已不在人世)亲手做的266副傩戏面具:孙悟空、八戒、傩傩、土地老儿、曹国舅等等,每张面具都是各具特色,色彩艳丽,看了这些面具不禁让人感叹到栩栩如生,关于傩戏服饰,该文化站也有一个专门的收藏室,收藏了很多很多傩戏服饰以及配饰等,邓站长介绍掌坛师的服装是最有讲究的,他一般戴五佛冠、上身着黑色长袖布衫,外面着红色外卦,下身穿八角裙,头上佩戴乌结。
在参观和了解了三岔乡文化站之后团队成员带着满满的收货回到了恩施县城,7月18日早上团队成员启程来到了三岔乡傩戏发起人王金海家里进行调研。王老师给团队成员讲解了恩施三岔傩戏的起源和发展,关于服饰,王老师介绍到最初人们表演傩戏的时候都是穿的草裙,头上戴草绳结的圆形头圈,后来改为穿平常普通的棉布衣服,再到后来,掌坛师的服装开始有讲究,黑色长袖打底,再配红色外卦,八角裙为蓝色打底,外面八条布带。王老师还邀请团队成员参观他的个人收藏室,里面陈列了各色各样的老物件,和傩戏相关的主要是面具和头饰,傩戏表演除了穿着具有特色的服装外还会戴上一些配饰,比如:挂(用竹跟做的两块分开的大约5厘米长3厘米宽的东西,用来表演时进行占卜)、八宝铜铃(表演时手里拿的一种乐器)、尺(长约20厘米的类似剑的东西)等,王老师说表演者的服饰是根据剧本来决定的,每个角色的服装不同,但是配角一般没有统一规定的服装,都是后来工作人员根据剧本自己设计和制作的一些演出服装,但是掌坛师的服装是规定的一套,王老师介绍到三岔乡张永明是傩戏第23代传承人,他的手上有师傅谭学朝传下来的服装和一些配饰,于是,7月19号团队成员又一起赶往张永明老师家里。
来到张永明老师家中,我们见到了真正的八角裙、五佛冠、以及掌坛师的上衣,张老师介绍到,傩戏表演除了掌坛师以外还有一个女主角,她可以表演各种角色,她的服装主要穿土家族西兰卡普服饰,佩戴银饰帽子。
图为傩戏传承人张永明穿掌坛师服饰、女主角着土家族西兰卡普服饰。图为掌坛师外卦,红、白、蓝色为主,上面刺有阴阳八卦图标志和其他花纹图案和盘扣,据介绍,这些花纹图案都是后来人们根据演出剧本需要绣上去的。掌坛师下身穿八角裙,以黑、白、黄色为主,上面刺绣主要为西兰卡普,因为有八条黄色带子,所以名为八角裙。表演时掌坛师头上会佩戴乌结,一般为黑色,乌结的寓意为“凤冠”,是掌坛师表演时必须佩带的一个装饰物。
这是五佛冠图案,掌坛师头上戴的帽子装饰,上面画的是五位佛,下面画的是牛、马、龙、虎、大象五种动物,戴上五佛冠的寓意为掌坛师与神灵对话,神灵的旨意都会通过掌坛师来向人们传达。这次傩戏调研让我们了解了恩施傩戏的起源和发展,傩戏因为和巫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不管是傩戏服饰还是其音乐和舞蹈都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了解了傩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抢救和保护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慢慢的来一一解决。
调研团队一行六人充分利用了暑假时间前往恩施三岔乡开展走访调查活动,通过这个机会走出校园,走近社会,对团队成员来说,充分的了解了恩施三岔傩戏服饰文化,在调研的过程中也增强了自身口语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此次活动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了恩施傩戏服饰文化,有利于更好的开展傩戏服饰文化保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