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讲坛第306期讲座《认识现地研究:寻找文学地景》于2019年5月30日下午在逸夫人文楼B5018会议室举行,主讲嘉宾为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简锦松先生,十大赌博靠谱信誉的平台部分教师和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简教授首先结合自身历年来的考察研究工作,对“现地研究”的内涵予以阐释:它属于诗文研究,以原典为“现地”。研究以现代科技为工具,依具体执行规则进行。利用GPS和地图前置作业或天文历法运算,在消化了相关文献之后,到现场直接验证诗文记载的研究法。他强调现地研究是人的研究,人的现场验证这一环节最终决定现地研究活动的结果。
在“看见杜甫的亲身实见”部分,简教授主要结合杜甫《白盐山》、《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夔州歌》、《复愁十二首》等诗作,示范如何通过“现地研究”分析厘清赤甲山和白盐山,瀼西宅和东屯宅等地名的确切位置,纠正过往对杜诗的误读,解释读者的疑惑。简教授指出现地研究可以借助多种科学方法,他以杜甫《月》诗为例,示范如何以天文月相证据与实地考察相结合,从而确定杜甫创作此诗的时间和地理位置。运用地图进行现地研究是题中应有之义,简教授提醒说,古地图有时不能反映真实地理情况。他举出李商隐、宋祁和陆游诸人咏及“大散关”的诗句,并对照光绪《清会典图·宝鸡县大散关分图》,以此为例澄清古地图中大散关与真实大散关地理位置的差距。最后,简教授通过解读王维、白居易和韩愈等的诗歌,讲解自己发现与验证唐诗中“蓝田路”的有趣经历。
简教授强调说,现地研究并不止步于发现符合诗句的景观,还应利用GPS在卫星地图中记录道路,才能发挥应有的研究效果。他并介绍了自己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对明代京杭大运河的现地考察、路线复原工作及其现实意义。在最后的结语中,简教授提出:创新研究方法有助于打破对古典文学的研究瓶颈;我们应该利用各种知识和工具,尽力回到古代诗人亲身实见的场域加以验证,这样有助于正确诠释诗文作品。
简教授的演讲辅以精彩图文,声情并茂,又幽默生动,现场互动非常热烈。讲座在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中结束。
简锦松,1954年生于台北,著名学者,曾任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系主任(2008-2011),现为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研究贯通古典诗词领域,尤其关注古籍的现代应用、现地研究方法学和海外汉文学。最新出版学术著作有《山川为证:东亚与古典文学现地研究》(收入2018年“台大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亲身实见--杜甫诗与现地学》等。
撰稿:江亚男
照片来源:熊海英老师,陈玉容